- 吴春宝;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离不开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发展。基层社会治理涵盖了乡村治理和城市基层治理等内容。顺应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趋势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对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深远影响。从历史实践来看,城乡关系调整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内涵意蕴与形态表征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逐步由二元分割过渡到融合发展,经历了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以及城乡融合发展三个阶段。与之相对应,基层社会治理形态也呈现出从“多元分化”到“有限整合”再到“一体融合”的转型轨迹。就内在逻辑而言,立足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与实践条件,通过要素流动、空间融合和技术赋能三者的共同作用,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夯实、格局优化与效能提升,进而促进基层社会稳定且充满活力,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基于此,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应从城乡基层党建融合、城乡治理单元统筹、城乡治理体制机制衔接以及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系统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2025年03期 No.243 8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邦辉;李一博;
数字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社会治理、生态治理等领域渗透,为治理模式的创新发展与跃迁升级提供全面支持。随着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用程度的加深,其赋能与使能效应日益凸显,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赋能意指数字技术通过提供工具或资源以增强生态环境治理主体的决策与行动能力;使能则强调数字技术通过整合治理资源激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的内在潜能以进行协同创新。赋能与使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赋能为使能提供了技术基础与手段,使生态环境治理各参与主体能够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而使能则进一步放大了赋能效果,使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出更大价值。通过对赋能、使能内涵的辨析以及二者间逻辑关系的探析,可以进一步厘清数字技术驱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作用机制。但当前数字技术驱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与应用程度不足、信息数据流通不畅与共享不充分、管理模式与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基于此,在数字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需运用动态监测与预先防范、智能分析与科学决策、流程优化与高效治理、互联互通与协同参与等方式以促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在数字技术应用的深化阶段,需通过理念转变、体系完善、圈层创新以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创新发展,助力破解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掣肘,进而为我国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指引。
2025年03期 No.243 9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康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回顾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发展历程,分析从“均等化”到“均衡性和可及性”的逻辑递进,探索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的现实挑战及实现路径,对加快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经历了奠基、探索、成型、均等化目标扎实推进、以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实现均等化目标等五个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从“均等化”到“均衡性和可及性”体现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显著的制度话语变迁。具体而言,强调均衡性和可及性是对新时代现实挑战的制度回应,是对均等化的价值深化表达,是实现均等化目标更为明晰的政策工具。然而,在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方面仍然面临多方面现实挑战。在均衡性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与人群间仍然存在差距,静态供给难以适应人口变化引发的需求变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监测体系有待完善;在可及性方面,基本公共服务的物理可达性存在障碍,供需脱耦阻碍需求可及,政策执行的灵活性也有待提升。基于此,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应加快资源配置和要素保障达标建设,基于人口—空间关联分析完善资源配置制度,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中的动态监测;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需促进依托数智基座实现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识别预测,根据不同需求属性促进供需精准耦合,提升政策灵活性。
2025年03期 No.243 11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