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境遇

    晏扩明;

    21世纪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重要议题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和把握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与前进方向,进而回答“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即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相互交织的背景下为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以及携手实现人类共同发展愿景提供理论指导与价值指引。21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社会风险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中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全球南方”对世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面对“两个大局”,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新境遇与新命题。从理论脉络上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叙事,是在全球体系失衡、生态边界逼近与技术伦理困境日益突出的现代化语境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度认识。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从资本全球化到劳动全球化、从西方现代化到全球现代化、从革命型话语到发展型话语、从一元价值中心到多元价值共识等诸多维度的理论转型,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长足发展,并实现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规范性重建,更好引领21世纪的全球化与现代化。

    2025年03期 No.243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国式现代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创新

    丁燃;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凝练出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话语来表征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战略策略与理论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及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产生的创新性话语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性话语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在话语创新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传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话语,另一方面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提出原创性话语、凝练标识性话语、创造自主性话语,以此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力、时代特征与价值追求,体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导力与理论生命力。这种话语创新的特点反映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创新的规律,即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动力、解释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为方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不断推进话语创新,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在继续创新性解答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创新既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显著特点,也推动着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025年03期 No.243 1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政治学研究

  • 标识性概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构建

    张淑娟;李庆堂;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对中华民族特征进行集体再定义,通过政治整合、文化凝聚、经济共享、社会融合和历史叙事等多维度进行系统阐释,探索反映中华民族演进规律的民族理论和多民族国家治理的新范式。标识性概念充分彰显理论体系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石。标识性概念的提炼要以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为核心要义,以本土情境与价值预设为前置条件;立足“语义三角”理论及其要素拓展,遵循边界清晰性、内涵统一性和“种属+种差”的逻辑原则以及平衡性和借鉴性的操作原则。上述各环节构成标识性概念提炼的知识基础和方法论自觉。在此基础上,突破单一线性分析模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成维度和协同维度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实体—意识—实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构成维度,三者彰显该理论体系的深度及其生成机理,是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中华国家—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协同维度,三者廓清了该理论体系的宽度。通过构建立体化解释模型,初步提炼并厘定了现有的标识性概念。既有标识性概念的提炼为新标识性概念的生成奠定了基础,进而为构建系统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提供了基础框架。

    2025年03期 No.243 2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路径——以贵州省为例

    李永皇;赵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而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的重要制度安排与实践路径。在城乡融合发展、人口流动加快与文化多样性凸显的背景下,互嵌式社区治理通过促进多民族群体的共居共建、共事共学、共乐共享,回应了资源配置不均、文化融合受限与心理认同弱化等现实问题。以贵州省互嵌式社区为例,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与心理五个维度分析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空间治理通过优化社区布局与智慧赋能,促进各民族融合共居;文化治理通过文化符号共享与实践创新,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经济治理通过产业协作与利益联结,夯实多民族经济共生基础;社会治理通过多元协商机制与社会力量参与,提升治理效能;心理治理通过教育引导与支持机制,强化情感归属与价值认同。多维路径不仅克服了族际交往中的结构性隔阂与认同差异,而且在制度创新与实践转化中实现从结构融合到情感认同的协同转化,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2025年03期 No.243 4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政党治理

  • 数智化党建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

    孙会岩;侯劭勋;

    随着数字智能技术不断迭代升级,经济社会数智化转向正推动现代政党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效能发生深刻变革,促使数智化党建逐渐成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范式。与传统“技术+党建”相比,数智化党建更侧重人机互融、虚实同构等赋能社会治理,能够填充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理论构建与实际应用间的空隙,正在改变社会、政党与国家间的互动模式。数字智能技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潜藏着“利维坦”风险,技术理性超越价值理性的现实困境带来新的社会治理壁垒,数字平台具有特定的资本与技术逻辑、算法偏见带来的新型数字鸿沟、加之治理与制度滞后形成的伦理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基层党组织内聚力以及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面对未来,需要从组织与技术互构深层维度优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协同理路,聚焦数智时代开放、动态的组织、社会系统,依循“技术嵌入-实践驱动-技术风险-路径优化”框架分析数智化党建的深层次命题,通过“组织—技术—队伍—制度”构筑以数智化党建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为核心指向的整体智治框架,推动组织、技术和社会深度融合,探索融合、多元、联动的智慧治理路径,进而为党的自身建设与引领“数智社会”提供启示。

    2025年03期 No.243 5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下载次数:3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层党建共同体构建中的联建共建机制研究——以南京南站区域党建联盟360为例

    薛美琴;马超峰;

    党建联盟作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创新,是巩固基层党建薄弱环节的有效方式,也是基层党建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探索。实践中的党建联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理论支撑,它是结对帮扶经验在基层党建领域中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共同体理论作出的新时代注解和中国化阐释。“南京南站区域党建联盟360”的创新实践,以“区域化、大党建、共享圈”为抓手,形成了“区域共融、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多元共治”的基层党建大格局,成为“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基层党建共同体构建的实践探索。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南京南站区域党建联盟360”经历了三个阶段,制度压力、资源链接与敏捷驱动是推动党建联盟不断演进的动力,通过基层党组织之间的联建共建,党建联盟的形态依次形成了同态型党建联盟、跨界型党建联盟、涌现型党建联盟,不断演进的联盟形态也使基层党建共同体得以有序构建,成为内嵌于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之中的引领力量。进一步辨析基层党建共同体构建的实践机理,能够为经验创制提供理论基础,也能够为典型扩散提供学习蓝本。研究发现,使命认同驱动下的“基础性认同—条件性认同—系统性认同”链条以及行动演进驱动下的“制度性行动—协同性行动—敏捷性行动”链条,是影响党建联盟形态演进的驱动因素,也是推进基层党建共同体构建的双重机制。党建联盟的实践探索不仅是基层党组织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平台枢纽,也是基层党建共同体构建的有益探索。

    2025年03期 No.243 7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公共治理

  • 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演变脉络与优化路径

    吴春宝;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离不开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发展。基层社会治理涵盖了乡村治理和城市基层治理等内容。顺应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趋势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对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深远影响。从历史实践来看,城乡关系调整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内涵意蕴与形态表征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逐步由二元分割过渡到融合发展,经历了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以及城乡融合发展三个阶段。与之相对应,基层社会治理形态也呈现出从“多元分化”到“有限整合”再到“一体融合”的转型轨迹。就内在逻辑而言,立足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与实践条件,通过要素流动、空间融合和技术赋能三者的共同作用,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夯实、格局优化与效能提升,进而促进基层社会稳定且充满活力,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基于此,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应从城乡基层党建融合、城乡治理单元统筹、城乡治理体制机制衔接以及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系统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2025年03期 No.243 8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赋能与使能:数字技术驱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路径

    张邦辉;李一博;

    数字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社会治理、生态治理等领域渗透,为治理模式的创新发展与跃迁升级提供全面支持。随着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用程度的加深,其赋能与使能效应日益凸显,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赋能意指数字技术通过提供工具或资源以增强生态环境治理主体的决策与行动能力;使能则强调数字技术通过整合治理资源激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的内在潜能以进行协同创新。赋能与使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赋能为使能提供了技术基础与手段,使生态环境治理各参与主体能够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而使能则进一步放大了赋能效果,使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出更大价值。通过对赋能、使能内涵的辨析以及二者间逻辑关系的探析,可以进一步厘清数字技术驱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作用机制。但当前数字技术驱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与应用程度不足、信息数据流通不畅与共享不充分、管理模式与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基于此,在数字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需运用动态监测与预先防范、智能分析与科学决策、流程优化与高效治理、互联互通与协同参与等方式以促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在数字技术应用的深化阶段,需通过理念转变、体系完善、圈层创新以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创新发展,助力破解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掣肘,进而为我国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指引。

    2025年03期 No.243 9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逻辑递进、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

    康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回顾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发展历程,分析从“均等化”到“均衡性和可及性”的逻辑递进,探索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的现实挑战及实现路径,对加快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经历了奠基、探索、成型、均等化目标扎实推进、以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实现均等化目标等五个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从“均等化”到“均衡性和可及性”体现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显著的制度话语变迁。具体而言,强调均衡性和可及性是对新时代现实挑战的制度回应,是对均等化的价值深化表达,是实现均等化目标更为明晰的政策工具。然而,在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方面仍然面临多方面现实挑战。在均衡性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与人群间仍然存在差距,静态供给难以适应人口变化引发的需求变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监测体系有待完善;在可及性方面,基本公共服务的物理可达性存在障碍,供需脱耦阻碍需求可及,政策执行的灵活性也有待提升。基于此,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应加快资源配置和要素保障达标建设,基于人口—空间关联分析完善资源配置制度,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中的动态监测;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需促进依托数智基座实现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识别预测,根据不同需求属性促进供需精准耦合,提升政策灵活性。

    2025年03期 No.243 11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思想文化建设与传播

  • 增强党的青年工作文化力量的实践经验与现实启示

    冯刚;王凯宗;

    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工作不仅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还是一种文化现象,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力量。从文化视角审视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工作,既是一种哲理思考和价值关怀,更是对青年、青年工作与文化三者关系的深刻探讨。理清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工作文化逻辑,需要深入理解其内在的文化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的思想观念、红色资源、道德规范为党的青年工作提供丰富滋养,是青年工作的精神命脉、红色基因、文化支撑,共同构成了党的青年工作的文化维度。揭示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工作取得伟大成就的文化密码,需要深刻总结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在百余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价值,形成了在文化引领中增进青年思想认同、在文化创新中巩固青年文化主体性、在文化交流中拓展青年国际视野的青年工作文化经验。新时代新征程,党的青年工作是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伟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深化拓展党的青年工作文化路径,就要沿着青年工作的文化维度,在百余年来积累的青年工作文化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化的整合、创新、沟通功能,推动青年工作夯实体系根基、强化场景体验、提升开放格局,进一步增强党的青年工作文化力量。

    2025年03期 No.243 13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精神富有的理与路

    徐昇;张志勇;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与拓展,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促进人的精神富有成为新的时代课题。从客观条件上看,精神富有需要富足的物质生活作为基础、和谐的社会关系作为条件、繁荣的文化事业作为支撑。从内生结构上看,精神富有源于超越现实的理想信念、具备重构历史的文化观念、拥有改变世界的内在动力。在普遍形态上,精神富有表现为让精神有所归属并始终充满活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精神富有在整个社会层面表现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落实到个体层面表现为具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精神富有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以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一条现代化新路的崇高追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驱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精神富有,就是要在处理好理想追求与现实需要、社会导向与个人取向、社会发展与精神实现等关系的基础上,为美好生活提供远大理想、价值观念、实践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彰显强大精神动力。以实现精神富有为牵引,中国式现代化将书写出物的全面丰富、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与精神的自由发展协同共进的现代化新篇章。

    2025年03期 No.243 14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