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光东;
超大城市面临治理主体多元化、对象复杂化和过程动态化等多重挑战,其发展和有效治理是当前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超大城市作为开放复杂巨系统,传统方法、层级化决策以及独立静态数据的治理模式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治理挑战,不利于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现有治理体系缺乏方法论指导且应用逻辑不清晰,致使数字技术的治理效能未能充分释放。综合集成法作为处理开放复杂巨系统问题的重要方法论,为数字赋能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基于对超大城市治理的总体把握,在综合集成法指导下,深入探讨数字技术赋能超大城市的应用逻辑、体系重构和未来趋势。从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理论视角切入,研究揭示超大城市治理中主体多元化、对象复杂化和过程动态化的本质特征,提出综合集成法作为应对超大城市治理问题的核心应用逻辑。通过构建“指导层—技术层—应用层”的三维框架,系统阐释数字赋能的实现路径:指导层依托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整合专家智慧、机器计算与知识体系,形成“经验直觉—数据验证—模型推演”的认知迭代机制;技术层以城市信息模型为技术媒介,通过“人—机—物”深度互联实现从物理空间到数字空间的精准映射;应用层则聚焦交通、管网、设施和建筑等核心领域,运用数字孪生、深度学习等技术开展全周期治理场景应用,形成“项目级—区域级—区县级—城市级”的多尺度、多场景协同治理范式。研究进一步重构了传统治理体系,提出由社会空间、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构成的三元空间治理体系,通过治理业务“治、技、民、安”四维模式创新和“数据融合—协同合作—智能决策—动态监控—共享应用”五步流程重构,推动治理模式向动态化、网络化转型。基于人、机、物融合的发展脉络,提出治理智慧涌现的演进路径:通过性智与量智的协同突破个体认知局限,借助群体研讨的正反馈机制实现社会化智慧生成,最终构建自组织、自学习的群智计算空间。这一研究为破解超大城市治理困境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形成“理论指导—技术支撑—场景创新”的治理闭环,为实现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数智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2025年02期 No.242 8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77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唐任伍;史晓雯;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数字技术是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内生动力。基于城市经验证据研究数字技术创新的共同富裕效应,对理解和评估中国数字技术创新的共同富裕效应,具有普遍意义和价值,也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数字技术、发挥数字技术创新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从共同富裕的内涵出发,构建包含“富裕”“共同”“可持续”三个维度的共同富裕指标体系,依据我国277个城市2008—202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并通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保证所构建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揭示数字技术创新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城市的共同富裕水平,且这种效应在东部地区尤为明显;数字技术创新能够通过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两条路径助力共同富裕;数字技术创新的共同富裕效应随城市类型不同而具有异质性,东部、中部地区城市的效果明显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非资源型、环保重点城市的效果明显高于资源型和非环保重点城市,老工业城市的这一效应略低于非老工业城市。基于上述研究,提出数字技术创新赋能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数字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结合资源禀赋特征,推动资源型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强环保政策引导,发挥数字技术创新的绿色效应;推动产业数字化,加强省会城市的溢出效应。本研究不仅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实证支持,也为区域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5年02期 No.242 9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105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元贺;
近年来,基层负担过重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尽管数字技术被认为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手段,但其应用效果呈现出复杂性:一方面,数字技术在某些场景中实现了减负增效;另一方面,在部分地区也出现了“数字负担”的新困境。因此,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来揭示数字技术赋能基层减负的内在机理,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数字技术影响基层负担的理论认知,还能为持续推进基层减负提供智力支持。重庆市G镇“141”基层智治体系在职责体系调整的基础上实现数字赋能减负,可作为观察“数字减负”的典型案例。借助由界面治理理论而提炼的界面与流程交互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G镇通过重构县域治理结构、整合镇街治理界面、推进治理事项平台化流转、上线运行“一表通”等举措,一定程度上松动了“职责同构”,促使治理事项权责匹配,深化减负增效实践。进一步研究表明,界面整合与流程可视的交互构成了数字技术赋能基层减负的内在机理:界面整合通过重构镇街、区县及部门的权责关系,为流程再造奠定了基础;流程可视则通过促进纵横治理界面的有序连接,推动了治理事项的高效流转与处置。数字技术赋能基层减负内在机理的揭示不仅将流程再造带回了界面治理理论,也突出了界面重塑对内部结构的反作用,完善了数字技术应用与组织结构调适之间的解释路径。相应的政策启示是,深化“数字减负”应遵循数字技术所蕴含的共享、整合逻辑,以一体化数字技术应用为依托,协同推进治理界面的深度整合与流程的可视化管理,适时松动“职责同构”式的组织结构。
2025年02期 No.242 11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147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