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标、原则与进路

    燕连福;杨进福;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传承与创新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却高度契合,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从激活目标来看,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世界性、革命性、发展性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性、民族性、和谐性、变通性,有助于实现传统文明与现代社会融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中华文明创新发展。在激活原则方面,需秉持指导论、挖掘论、赋新论、注入论、贯通论、聚变论和攀登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宝藏,赋予其时代内涵,促进二者精髓交融,实现理论创新突破,勇攀文化发展高峰。在激活路径上,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天人合一”结合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协和万邦”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民为邦本”保障民生改善,借“仁者爱人”加强道德建设,靠“革故鼎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依“知行合一”统一主客观世界改造,凭“自强不息”激励个人奋斗发展。新时代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对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2期 No.242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78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政治学研究

  • 村企协作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实践机制与内在机理——基于四川省Y村的个案分析

    青觉;王敏;

    乡村社区是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促进乡村社区和谐稳定、充满活力并实现振兴是社区治理的基本目标。作为特殊社区类型的灾后重建型乡村社区,其治理不能简单地因循以经济理性为出发点的技术理路,而应该尝试其他有效的治理路径,避免“二律背反”现象的发生。村企协作是灾后重建型乡村社区治理的一种新模式。村企协作助力灾后社区重建及其治理效能的提升重在依据既定的历史与现实情境,结合治理目标来调试治理的组织结构并促进组织结构与主体行为的双向互动。以四川省灾后重建型乡村社区为例,利用结构化理论对社区治理的情境要素、结构要素与行为要素及其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尝试提出“情境—结构—行为”的分析框架,以此对村企协作共同治理社区的过程展开考察。研究发现,援助企业借用专业工作理念、专业工作方法、专业服务能力与村“两委”共同推动建立的“四联共建”模式,有效促进了社区治理效能的提升。村企协作之所以能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在于利用组织性协作机制提升社区治理的组织效能,通过程序性协作机制规范社区治理的程序规则,构建目标性协作机制强化社区治理的目标共识,建立情感性协作治理机制夯实社区治理的情感基础。灾后重建型社区的“四联共建”模式,为村企协作推动社区治理效能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2025年02期 No.242 1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6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治理满意度缘何影响公众的国家稳定感知——基于政府权威和政治价值观的作用分析

    郑建君;郝泽一;

    国家长治久安不仅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实践标准,公众的治理满意度对国家稳定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既有研究对二者的影响机制及作用条件的关注相对不足。基于善治理论、合法性理论和文化价值观理论,将政府权威作为中介变量、政治价值观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通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 000份有效数据的分析,检验公众治理满意度对其国家稳定感知的影响过程与边界条件,研究发现:治理满意度与国家稳定感知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且政府权威在二者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政治价值观反向调节了政府权威的中介效应,即在政府权威与国家稳定感知的关系中政府权威的中介效应随政治价值观的增强而明显减弱。这一研究发现丰富和加深了有关公众治理满意度与国家稳定关系机制的认知,也为提升公众国家稳定感知提供了实证研究支持与治理实践启示,即政府行政应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政府回应性、强化对政治价值观的引导培育。

    2025年02期 No.242 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5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同球共济”:凝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广泛共识的精神力量

    吕朝辉;

    “同球共济”精神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同舟共济”精神投射到国际关系中的生动写照,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属性。“同球共济”精神继承自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的外交实践经验,汇聚着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合作、和睦共处、和谐共生的普遍向往,是凝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广泛共识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一重要精神的出场,凝练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智慧和经验,从精神层面指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世界共同利益、筑于全人类共同价值、始于共商共建共享行动路径,因而发扬“同球共济”精神既有利于扩大世界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又有利于画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最大同心圆,还有利于聚合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强大行动力量。为此,凝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共识,需要全面弘扬和大力践行“同球共济”精神,即加快世界经济互融联动发展,扩大世界共同利益共识;促进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夯实全人类共同价值共识;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平台,强化共商共建共享行动共识。

    2025年02期 No.242 4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71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政党治理·党的自我革命

  • 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话语特质研究

    徐俊;

    党的自我革命话语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回答“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等重大命题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系统的言说体系。就其基本特点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维度:从生成动因看,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话语既是总结和汲取党的自我革命历史经验形成规律性认知、彰显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伟大成就增强历史主动的必然要求,也是回应新征程各种现实挑战强化忧患意识、塑造国际形象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战略考量;从内容体系看,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话语通过精准界定核心概念的科学内涵形成逻辑严密的概念框架、系统梳理实践经验并将其转化为普遍性叙事彰显实践伟力、深入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等精神内核凸显话语的价值引领功能,实现了逻辑性、系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从言说策略看,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增强具象化表达、以富有力量的排比句式强化言说气势、以引经据典深化历史纵深感、以直观鲜明的对比手法突出革故鼎新的决心、以亲切平实的群众语言提升亲和力,既保持了政治话语的严肃性,又增强了感染力;从传播场域看,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话语在党内通过学习教育实现话语内化、在社会场域以媒体融合扩大覆盖面、在国际舞台借力平台对话提升解释力、在网络空间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互动性,形成了多维话语同频共振的效应。这四个维度相辅相成,深刻展现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话语的深谋远虑性、科学完备性、多元协同性、广泛辐射性等特质的有机统一。

    2025年02期 No.242 5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80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自我革命的党性维度:内在关联、逻辑理据和有效路径

    何克祥;孙妙;

    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党性锻炼是党进行自我革命的一个重要维度和重要抓手,也是一条重要路径。党的自我革命与党员党性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抓好党员的党性修养、党性锻炼对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具有基础性重大意义,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必须注重党员党性修养、党性锻炼;党性原则贯穿于自我革命的全过程及各个层面;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是增强党员党性的必然要求。而理解党员党性修养、党性锻炼“何以能”为党的自我革命注入强大实践动能,可以从其内化成为驱动性力量的机制逻辑、马克思主义党性理论中的革命观的生成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养思想的文化逻辑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加强党性修养、党性锻炼的实践的历史逻辑四个方面进行理解。找准党员党性修养、党性锻炼与党的自我革命之间的实践交汇点,这是探寻新时代卓有成效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党性路径的关键,主要包括:在“大熔炉”的党性锤炼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在站稳人民立场的党性锻炼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在正风肃纪的党性锻炼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在正心明德的党性修养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无论是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还是党的自我革命,其根本目的都指向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社会革命。坚持以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党性锻炼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而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基本要求和有效路径。

    2025年02期 No.242 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9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公共治理·数字赋能

  • 基于综合集成法的数字赋能超大城市治理:应用逻辑、体系重构与未来展望

    吴光东;

    超大城市面临治理主体多元化、对象复杂化和过程动态化等多重挑战,其发展和有效治理是当前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超大城市作为开放复杂巨系统,传统方法、层级化决策以及独立静态数据的治理模式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治理挑战,不利于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现有治理体系缺乏方法论指导且应用逻辑不清晰,致使数字技术的治理效能未能充分释放。综合集成法作为处理开放复杂巨系统问题的重要方法论,为数字赋能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基于对超大城市治理的总体把握,在综合集成法指导下,深入探讨数字技术赋能超大城市的应用逻辑、体系重构和未来趋势。从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理论视角切入,研究揭示超大城市治理中主体多元化、对象复杂化和过程动态化的本质特征,提出综合集成法作为应对超大城市治理问题的核心应用逻辑。通过构建“指导层—技术层—应用层”的三维框架,系统阐释数字赋能的实现路径:指导层依托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整合专家智慧、机器计算与知识体系,形成“经验直觉—数据验证—模型推演”的认知迭代机制;技术层以城市信息模型为技术媒介,通过“人—机—物”深度互联实现从物理空间到数字空间的精准映射;应用层则聚焦交通、管网、设施和建筑等核心领域,运用数字孪生、深度学习等技术开展全周期治理场景应用,形成“项目级—区域级—区县级—城市级”的多尺度、多场景协同治理范式。研究进一步重构了传统治理体系,提出由社会空间、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构成的三元空间治理体系,通过治理业务“治、技、民、安”四维模式创新和“数据融合—协同合作—智能决策—动态监控—共享应用”五步流程重构,推动治理模式向动态化、网络化转型。基于人、机、物融合的发展脉络,提出治理智慧涌现的演进路径:通过性智与量智的协同突破个体认知局限,借助群体研讨的正反馈机制实现社会化智慧生成,最终构建自组织、自学习的群智计算空间。这一研究为破解超大城市治理困境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形成“理论指导—技术支撑—场景创新”的治理闭环,为实现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数智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2025年02期 No.242 8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77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数字技术创新的共同富裕效应——基于277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唐任伍;史晓雯;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数字技术是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内生动力。基于城市经验证据研究数字技术创新的共同富裕效应,对理解和评估中国数字技术创新的共同富裕效应,具有普遍意义和价值,也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数字技术、发挥数字技术创新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从共同富裕的内涵出发,构建包含“富裕”“共同”“可持续”三个维度的共同富裕指标体系,依据我国277个城市2008—202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并通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保证所构建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揭示数字技术创新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城市的共同富裕水平,且这种效应在东部地区尤为明显;数字技术创新能够通过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两条路径助力共同富裕;数字技术创新的共同富裕效应随城市类型不同而具有异质性,东部、中部地区城市的效果明显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非资源型、环保重点城市的效果明显高于资源型和非环保重点城市,老工业城市的这一效应略低于非老工业城市。基于上述研究,提出数字技术创新赋能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数字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结合资源禀赋特征,推动资源型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强环保政策引导,发挥数字技术创新的绿色效应;推动产业数字化,加强省会城市的溢出效应。本研究不仅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实证支持,也为区域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5年02期 No.242 9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105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界面整合与流程可视:数字技术赋能基层减负的实践探索与内在机理——基于重庆市G镇“141”基层智治体系的观察

    刘元贺;

    近年来,基层负担过重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尽管数字技术被认为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手段,但其应用效果呈现出复杂性:一方面,数字技术在某些场景中实现了减负增效;另一方面,在部分地区也出现了“数字负担”的新困境。因此,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来揭示数字技术赋能基层减负的内在机理,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数字技术影响基层负担的理论认知,还能为持续推进基层减负提供智力支持。重庆市G镇“141”基层智治体系在职责体系调整的基础上实现数字赋能减负,可作为观察“数字减负”的典型案例。借助由界面治理理论而提炼的界面与流程交互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G镇通过重构县域治理结构、整合镇街治理界面、推进治理事项平台化流转、上线运行“一表通”等举措,一定程度上松动了“职责同构”,促使治理事项权责匹配,深化减负增效实践。进一步研究表明,界面整合与流程可视的交互构成了数字技术赋能基层减负的内在机理:界面整合通过重构镇街、区县及部门的权责关系,为流程再造奠定了基础;流程可视则通过促进纵横治理界面的有序连接,推动了治理事项的高效流转与处置。数字技术赋能基层减负内在机理的揭示不仅将流程再造带回了界面治理理论,也突出了界面重塑对内部结构的反作用,完善了数字技术应用与组织结构调适之间的解释路径。相应的政策启示是,深化“数字减负”应遵循数字技术所蕴含的共享、整合逻辑,以一体化数字技术应用为依托,协同推进治理界面的深度整合与流程的可视化管理,适时松动“职责同构”式的组织结构。

    2025年02期 No.242 11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147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思想文化建设与传播

  • 社交机器人的意识形态传播及其启示

    邢国忠;赖希然;

    新型数字化社会结构的形成和持续发展,为社交机器人的流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新型社交机器人展现出自动化传播内容、社交性搭建网络、中介性融入社会的特性,使其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然而,社交机器人在传播虚假信息、参与热点议题以及传播政治信息等方面的行为,也对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具体而言,社交机器人可能通过垄断意识形态传播源头、解构意识形态原有内涵、干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及塑造意识形态对象感知等方式,引发意识形态传播风险。对此,应在全面分析社交机器人对意识形态安全影响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多维度的治理策略:提升敏捷治理效能,通过技术手段监测和识别社交机器人的恶意行为及时阻断其对舆论生态的负面影响;提高公众科技素养,增强公众对社交机器人行为的辨识能力;优化制度规范设计,清晰界定社交机器人的使用范畴与责任归属,确保其运作符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强化社会心态管理,通过积极的舆论引导和心理疏导,缓解因社交机器人引发的公众焦虑及社会对立情绪。如此,不仅能够有效管理社交机器人可能诱发的潜在意识形态风险,确保其在可控的边界内发挥作用,还能进一步推动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系统性提升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方面的能力。

    2025年02期 No.242 12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76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生产的向度、限度及进路

    侯勇;肖洋;

    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认识的集合,包括基础理论型知识、方法论型知识、实践应用型知识与政策规范型知识,体系化地呈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等基本形态。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类人”知识生产能力,为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生产提供重要技术工具,能够开辟知识生产的人机协同新模式、提高知识生产的效率与质量、赋能知识生产的智能化范式构建。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生产也存在一定限度。具体而言,作为中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生产中存在真实性限度,具有算力瓶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生产中存在阐释性限度,作为技术工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生产中存在转化性限度,内隐风险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生产中存在自主性限度。基于此,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建构,需要以“人机共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者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以“价值嵌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生产的伦理规约,以“模型训练”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生产的专业大模型,以“双重融合”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生产的社会生态,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智能化知识生产体系。

    2025年02期 No.242 14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89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