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两个巩固”: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度媒介化传播的目标与策略

    侯金亮;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成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与职责使命。深度媒介化传播重构了媒介生态与社会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既为之提供理论指引与实践遵循,又需要通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度媒介化传播来达到“两个巩固”的目的。在实践创新上,深度媒介化传播围绕“两个巩固”的要求,在传播的内容、形式和叙事上进行创新,以增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凝聚力、影响力、感召力。在格局构建上,深度媒介化传播立足“两个巩固”的大局,加强数实融合传播、交互式内容共创、全场景体验设计,切实提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传播效能。在价值目标上,深度媒介化传播落实“两个巩固”的目标,勇于承载新的文化使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激发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精神,切实发挥习近平文化思想凝心铸魂的功能。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思想体系与实践纲领,其深度媒介化传播有助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2025年04期 No.244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探索笔会_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笔谈)

  • 政治学知识体系构建的“自主性命题”:世界意识和中国实践

    陈军亚;

    政治学是一门致力于实现善政良治的社会科学。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打破西方理论话语垄断、精准阐释中国政治实践规律、增强中国政治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的关键之举。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中国政治学的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等多个层面。陈军亚教授认为,西方社会科学所谓的“进步逻辑”将中国经验置于他者化地位,遮蔽了中国本土实践的主体性。因此,需要通过知识生产逻辑、共识构建逻辑和知识传播逻辑重构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命题,平衡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政策解释与理论原创、宏大叙事与微观研究的关系,以实践为基础实现理论创新,推动形成多元共生的世界知识格局。孟天广教授以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张力与互构为分析主轴,梳理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制演进与知识生产路径,探讨其在学术体系、公共价值与物质基础三重维度下的发展逻辑,揭示其正面临研究力量与目录压缩、政策需求与理论原创、范式引进与话语转化之间的三重结构性失衡,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理论生长路径与学术范式的转型方向。庞金友教授认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要处理好五大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构建、一般与特殊的辩证统一、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中国与西方的主体性对话、实然与应然的互动升华。他认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本质上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旨在实现从依附性解释到主体性构建的范式革新。宋雄伟教授以中国共产党为考察中心,探讨如何在开放思维中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他指出,开放性是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方法论,阐述党在开放思维中创新指导思想、形塑主体性概念、增强实践自觉,形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体系,强调需突破困境,实现多重升华,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方盛举教授认为,边疆政治关系的复杂性、边疆发展和安全问题的突出性、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性、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嵌融边疆政治体系的战略性等,都要求构建边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党和政府对边疆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从古至今我国边疆治理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的博大丰富,为边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构建边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要从边疆政治关系、边疆治理制度政策、边疆政治文化、边疆政治发展、领土、国界等重点议题入手。刘训练教授以政治文化概念为例,探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的文化自觉与政治自觉。他指出,中国学者对西方政治文化概念进行了改造,超越其二元对立,实现跨学科实践与本土化创新。使用外来概念需准确认知其历史、辨析中西语境差异、考虑适用性,以推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力量。马雪松教授聚焦中国政治学标识性概念,探讨其作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基础的重要性。他认为,标识性概念具有指称对象典型性、内涵意义深刻性等特性,当前存在供需总量不足与结构性失衡的张力,需要从传统政治文化转化发展、现实政治实践概括、国外成果批判借鉴等路径生成标识性概念,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支持。

    2025年04期 No.244 16-20+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本土与国际的对话:在文明互鉴中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

    孟天广;

    政治学是一门致力于实现善政良治的社会科学。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打破西方理论话语垄断、精准阐释中国政治实践规律、增强中国政治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的关键之举。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中国政治学的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等多个层面。陈军亚教授认为,西方社会科学所谓的“进步逻辑”将中国经验置于他者化地位,遮蔽了中国本土实践的主体性。因此,需要通过知识生产逻辑、共识构建逻辑和知识传播逻辑重构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命题,平衡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政策解释与理论原创、宏大叙事与微观研究的关系,以实践为基础实现理论创新,推动形成多元共生的世界知识格局。孟天广教授以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张力与互构为分析主轴,梳理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制演进与知识生产路径,探讨其在学术体系、公共价值与物质基础三重维度下的发展逻辑,揭示其正面临研究力量与目录压缩、政策需求与理论原创、范式引进与话语转化之间的三重结构性失衡,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理论生长路径与学术范式的转型方向。庞金友教授认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要处理好五大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构建、一般与特殊的辩证统一、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中国与西方的主体性对话、实然与应然的互动升华。他认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本质上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旨在实现从依附性解释到主体性构建的范式革新。宋雄伟教授以中国共产党为考察中心,探讨如何在开放思维中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他指出,开放性是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方法论,阐述党在开放思维中创新指导思想、形塑主体性概念、增强实践自觉,形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体系,强调需突破困境,实现多重升华,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方盛举教授认为,边疆政治关系的复杂性、边疆发展和安全问题的突出性、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性、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嵌融边疆政治体系的战略性等,都要求构建边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党和政府对边疆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从古至今我国边疆治理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的博大丰富,为边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构建边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要从边疆政治关系、边疆治理制度政策、边疆政治文化、边疆政治发展、领土、国界等重点议题入手。刘训练教授以政治文化概念为例,探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的文化自觉与政治自觉。他指出,中国学者对西方政治文化概念进行了改造,超越其二元对立,实现跨学科实践与本土化创新。使用外来概念需准确认知其历史、辨析中西语境差异、考虑适用性,以推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力量。马雪松教授聚焦中国政治学标识性概念,探讨其作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基础的重要性。他认为,标识性概念具有指称对象典型性、内涵意义深刻性等特性,当前存在供需总量不足与结构性失衡的张力,需要从传统政治文化转化发展、现实政治实践概括、国外成果批判借鉴等路径生成标识性概念,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支持。

    2025年04期 No.244 21-27+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要处理的五大关系

    庞金友;

    政治学是一门致力于实现善政良治的社会科学。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打破西方理论话语垄断、精准阐释中国政治实践规律、增强中国政治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的关键之举。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中国政治学的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等多个层面。陈军亚教授认为,西方社会科学所谓的“进步逻辑”将中国经验置于他者化地位,遮蔽了中国本土实践的主体性。因此,需要通过知识生产逻辑、共识构建逻辑和知识传播逻辑重构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命题,平衡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政策解释与理论原创、宏大叙事与微观研究的关系,以实践为基础实现理论创新,推动形成多元共生的世界知识格局。孟天广教授以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张力与互构为分析主轴,梳理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制演进与知识生产路径,探讨其在学术体系、公共价值与物质基础三重维度下的发展逻辑,揭示其正面临研究力量与目录压缩、政策需求与理论原创、范式引进与话语转化之间的三重结构性失衡,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理论生长路径与学术范式的转型方向。庞金友教授认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要处理好五大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构建、一般与特殊的辩证统一、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中国与西方的主体性对话、实然与应然的互动升华。他认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本质上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旨在实现从依附性解释到主体性构建的范式革新。宋雄伟教授以中国共产党为考察中心,探讨如何在开放思维中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他指出,开放性是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方法论,阐述党在开放思维中创新指导思想、形塑主体性概念、增强实践自觉,形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体系,强调需突破困境,实现多重升华,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方盛举教授认为,边疆政治关系的复杂性、边疆发展和安全问题的突出性、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性、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嵌融边疆政治体系的战略性等,都要求构建边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党和政府对边疆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从古至今我国边疆治理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的博大丰富,为边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构建边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要从边疆政治关系、边疆治理制度政策、边疆政治文化、边疆政治发展、领土、国界等重点议题入手。刘训练教授以政治文化概念为例,探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的文化自觉与政治自觉。他指出,中国学者对西方政治文化概念进行了改造,超越其二元对立,实现跨学科实践与本土化创新。使用外来概念需准确认知其历史、辨析中西语境差异、考虑适用性,以推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力量。马雪松教授聚焦中国政治学标识性概念,探讨其作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基础的重要性。他认为,标识性概念具有指称对象典型性、内涵意义深刻性等特性,当前存在供需总量不足与结构性失衡的张力,需要从传统政治文化转化发展、现实政治实践概括、国外成果批判借鉴等路径生成标识性概念,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支持。

    2025年04期 No.244 28-34+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在开放思维中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考察

    宋雄伟;

    政治学是一门致力于实现善政良治的社会科学。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打破西方理论话语垄断、精准阐释中国政治实践规律、增强中国政治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的关键之举。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中国政治学的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等多个层面。陈军亚教授认为,西方社会科学所谓的“进步逻辑”将中国经验置于他者化地位,遮蔽了中国本土实践的主体性。因此,需要通过知识生产逻辑、共识构建逻辑和知识传播逻辑重构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命题,平衡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政策解释与理论原创、宏大叙事与微观研究的关系,以实践为基础实现理论创新,推动形成多元共生的世界知识格局。孟天广教授以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张力与互构为分析主轴,梳理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制演进与知识生产路径,探讨其在学术体系、公共价值与物质基础三重维度下的发展逻辑,揭示其正面临研究力量与目录压缩、政策需求与理论原创、范式引进与话语转化之间的三重结构性失衡,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理论生长路径与学术范式的转型方向。庞金友教授认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要处理好五大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构建、一般与特殊的辩证统一、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中国与西方的主体性对话、实然与应然的互动升华。他认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本质上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旨在实现从依附性解释到主体性构建的范式革新。宋雄伟教授以中国共产党为考察中心,探讨如何在开放思维中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他指出,开放性是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方法论,阐述党在开放思维中创新指导思想、形塑主体性概念、增强实践自觉,形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体系,强调需突破困境,实现多重升华,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方盛举教授认为,边疆政治关系的复杂性、边疆发展和安全问题的突出性、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性、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嵌融边疆政治体系的战略性等,都要求构建边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党和政府对边疆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从古至今我国边疆治理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的博大丰富,为边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构建边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要从边疆政治关系、边疆治理制度政策、边疆政治文化、边疆政治发展、领土、国界等重点议题入手。刘训练教授以政治文化概念为例,探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的文化自觉与政治自觉。他指出,中国学者对西方政治文化概念进行了改造,超越其二元对立,实现跨学科实践与本土化创新。使用外来概念需准确认知其历史、辨析中西语境差异、考虑适用性,以推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力量。马雪松教授聚焦中国政治学标识性概念,探讨其作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基础的重要性。他认为,标识性概念具有指称对象典型性、内涵意义深刻性等特性,当前存在供需总量不足与结构性失衡的张力,需要从传统政治文化转化发展、现实政治实践概括、国外成果批判借鉴等路径生成标识性概念,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支持。

    2025年04期 No.244 35-39+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论中国边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方盛举;

    政治学是一门致力于实现善政良治的社会科学。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打破西方理论话语垄断、精准阐释中国政治实践规律、增强中国政治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的关键之举。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中国政治学的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等多个层面。陈军亚教授认为,西方社会科学所谓的“进步逻辑”将中国经验置于他者化地位,遮蔽了中国本土实践的主体性。因此,需要通过知识生产逻辑、共识构建逻辑和知识传播逻辑重构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命题,平衡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政策解释与理论原创、宏大叙事与微观研究的关系,以实践为基础实现理论创新,推动形成多元共生的世界知识格局。孟天广教授以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张力与互构为分析主轴,梳理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制演进与知识生产路径,探讨其在学术体系、公共价值与物质基础三重维度下的发展逻辑,揭示其正面临研究力量与目录压缩、政策需求与理论原创、范式引进与话语转化之间的三重结构性失衡,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理论生长路径与学术范式的转型方向。庞金友教授认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要处理好五大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构建、一般与特殊的辩证统一、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中国与西方的主体性对话、实然与应然的互动升华。他认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本质上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旨在实现从依附性解释到主体性构建的范式革新。宋雄伟教授以中国共产党为考察中心,探讨如何在开放思维中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他指出,开放性是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方法论,阐述党在开放思维中创新指导思想、形塑主体性概念、增强实践自觉,形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体系,强调需突破困境,实现多重升华,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方盛举教授认为,边疆政治关系的复杂性、边疆发展和安全问题的突出性、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性、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嵌融边疆政治体系的战略性等,都要求构建边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党和政府对边疆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从古至今我国边疆治理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的博大丰富,为边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构建边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要从边疆政治关系、边疆治理制度政策、边疆政治文化、边疆政治发展、领土、国界等重点议题入手。刘训练教授以政治文化概念为例,探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的文化自觉与政治自觉。他指出,中国学者对西方政治文化概念进行了改造,超越其二元对立,实现跨学科实践与本土化创新。使用外来概念需准确认知其历史、辨析中西语境差异、考虑适用性,以推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力量。马雪松教授聚焦中国政治学标识性概念,探讨其作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基础的重要性。他认为,标识性概念具有指称对象典型性、内涵意义深刻性等特性,当前存在供需总量不足与结构性失衡的张力,需要从传统政治文化转化发展、现实政治实践概括、国外成果批判借鉴等路径生成标识性概念,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支持。

    2025年04期 No.244 40-46+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的文化自觉与政治自觉——从政治文化说起

    刘训练;

    政治学是一门致力于实现善政良治的社会科学。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打破西方理论话语垄断、精准阐释中国政治实践规律、增强中国政治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的关键之举。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中国政治学的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等多个层面。陈军亚教授认为,西方社会科学所谓的“进步逻辑”将中国经验置于他者化地位,遮蔽了中国本土实践的主体性。因此,需要通过知识生产逻辑、共识构建逻辑和知识传播逻辑重构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命题,平衡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政策解释与理论原创、宏大叙事与微观研究的关系,以实践为基础实现理论创新,推动形成多元共生的世界知识格局。孟天广教授以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张力与互构为分析主轴,梳理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制演进与知识生产路径,探讨其在学术体系、公共价值与物质基础三重维度下的发展逻辑,揭示其正面临研究力量与目录压缩、政策需求与理论原创、范式引进与话语转化之间的三重结构性失衡,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理论生长路径与学术范式的转型方向。庞金友教授认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要处理好五大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构建、一般与特殊的辩证统一、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中国与西方的主体性对话、实然与应然的互动升华。他认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本质上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旨在实现从依附性解释到主体性构建的范式革新。宋雄伟教授以中国共产党为考察中心,探讨如何在开放思维中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他指出,开放性是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方法论,阐述党在开放思维中创新指导思想、形塑主体性概念、增强实践自觉,形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体系,强调需突破困境,实现多重升华,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方盛举教授认为,边疆政治关系的复杂性、边疆发展和安全问题的突出性、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性、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嵌融边疆政治体系的战略性等,都要求构建边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党和政府对边疆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从古至今我国边疆治理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的博大丰富,为边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构建边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要从边疆政治关系、边疆治理制度政策、边疆政治文化、边疆政治发展、领土、国界等重点议题入手。刘训练教授以政治文化概念为例,探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的文化自觉与政治自觉。他指出,中国学者对西方政治文化概念进行了改造,超越其二元对立,实现跨学科实践与本土化创新。使用外来概念需准确认知其历史、辨析中西语境差异、考虑适用性,以推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力量。马雪松教授聚焦中国政治学标识性概念,探讨其作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基础的重要性。他认为,标识性概念具有指称对象典型性、内涵意义深刻性等特性,当前存在供需总量不足与结构性失衡的张力,需要从传统政治文化转化发展、现实政治实践概括、国外成果批判借鉴等路径生成标识性概念,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支持。

    2025年04期 No.244 47-51+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标识性概念供给: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基础

    马雪松;

    政治学是一门致力于实现善政良治的社会科学。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打破西方理论话语垄断、精准阐释中国政治实践规律、增强中国政治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的关键之举。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中国政治学的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等多个层面。陈军亚教授认为,西方社会科学所谓的“进步逻辑”将中国经验置于他者化地位,遮蔽了中国本土实践的主体性。因此,需要通过知识生产逻辑、共识构建逻辑和知识传播逻辑重构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命题,平衡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政策解释与理论原创、宏大叙事与微观研究的关系,以实践为基础实现理论创新,推动形成多元共生的世界知识格局。孟天广教授以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张力与互构为分析主轴,梳理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制演进与知识生产路径,探讨其在学术体系、公共价值与物质基础三重维度下的发展逻辑,揭示其正面临研究力量与目录压缩、政策需求与理论原创、范式引进与话语转化之间的三重结构性失衡,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理论生长路径与学术范式的转型方向。庞金友教授认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要处理好五大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构建、一般与特殊的辩证统一、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中国与西方的主体性对话、实然与应然的互动升华。他认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本质上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旨在实现从依附性解释到主体性构建的范式革新。宋雄伟教授以中国共产党为考察中心,探讨如何在开放思维中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他指出,开放性是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方法论,阐述党在开放思维中创新指导思想、形塑主体性概念、增强实践自觉,形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体系,强调需突破困境,实现多重升华,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方盛举教授认为,边疆政治关系的复杂性、边疆发展和安全问题的突出性、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性、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嵌融边疆政治体系的战略性等,都要求构建边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党和政府对边疆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从古至今我国边疆治理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的博大丰富,为边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构建边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要从边疆政治关系、边疆治理制度政策、边疆政治文化、边疆政治发展、领土、国界等重点议题入手。刘训练教授以政治文化概念为例,探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的文化自觉与政治自觉。他指出,中国学者对西方政治文化概念进行了改造,超越其二元对立,实现跨学科实践与本土化创新。使用外来概念需准确认知其历史、辨析中西语境差异、考虑适用性,以推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力量。马雪松教授聚焦中国政治学标识性概念,探讨其作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基础的重要性。他认为,标识性概念具有指称对象典型性、内涵意义深刻性等特性,当前存在供需总量不足与结构性失衡的张力,需要从传统政治文化转化发展、现实政治实践概括、国外成果批判借鉴等路径生成标识性概念,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支持。

    2025年04期 No.244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政治学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性的形塑及贡献

    马俊毅;

    在全球化浪潮与文明互鉴的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解释框架。这种解释框架既要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性叙事,又要突破简单比附的“本土化”窠臼,真正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现代文明的独特贡献。现代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塑具有一定的通约性,表现为几乎所有的现代社会在主体、反思、组织、时空、交往、发展这六个要素与前现代社会形成巨大反差。现代性又具有多元性、复合性、复杂性,体现为在不同的文明特性基础上形成不同的现代文明形态。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文明韧性特质。马克思主义现代文明理论与中华文明韧性对中国的现代性具有重要导引与形塑作用。现代性的通约性、马克思主义现代文明理论与中华文明的韧性,共同塑造中国的现代性形态,从而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道路。中国共产党秉持“两个结合”的理念,深刻汲取中华传统文明的文明韧性特质,助力于中国现代性塑造,致力于社会主义新文化、新文明建设,构建现代国家的国家关系理性、集体理性、文化理性与使命理性,同时保持中华文明的共同体观、生命观、自然观、生态观等,进而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现代文明形态的发展。

    2025年04期 No.244 5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人的现代化跃升:边疆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向度

    廖林燕;

    新型主体性的塑造逻辑为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何以超越西方式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跃升提供了重要理论视域。较之于西方从原子式的抽象存在物出发,使人的主体性异化为主客二分的“单向主体性”与二律背反的“抽象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则基于社会存在物属性,以“交互主体性”“类主体性”“人民主体性”逻辑开拓人的现代化新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边疆治理现代化被置于以人的现代化为本质要求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在新型主体性逻辑推动下,作为曾经的治理难点与战略短板,边疆悄然发生了跨越式巨变,最能直观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真正致力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之真实性与广泛性。其中,在人民主体性逻辑下边疆全过程人民民主进入全面发展快车道。在交互主体性逻辑下边疆各族人民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类主体性逻辑下边疆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持续增强,且与周边国家结成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既推动人的现代化深度跃升,即超越西方对“物的依赖”,而向真正平等、实质民主、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人心和善、社会和睦、生态和谐的全面发展阶段跃升,又致力每个人共享发展、每个民族共同发展与全人类共生发展,从而推动人的现代化广度跃升。

    2025年04期 No.244 7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政党治理

  • 党建引领增强基层治理效能的实践探索与实现机制——基于武汉市B社区的个案分析

    肖述剑;张妍;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既是巩固党执政根基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关键是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实现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双融互促、同行同向。从理论逻辑上看,“党建引领”只有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通过有效的思想教育、理论武装、组织引导和实际行动,才能统一多元治理主体的思想认识,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最大限度地激发基层群众的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提升党对基层治理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从实践逻辑上看,“党建引领”只有将党的价值主张、组织引领、资源整合和制度约束系统地融入基层社会,才能以共富聚民心、以发展促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实现政党建设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耦合。本文基于对武汉市B社区的个案分析,归纳总结了突出价值引领,确保方向不偏;聚焦组织下沉,激发治理动能;深化资源整合,夯实治理根基;强化制度保障,推动执行落实等经验举措,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基层党组织通过构建党员示范带动机制凝聚主体共治共识、完善延伸嵌合机制强化主体关系联结、建立资源统合机制汇聚主体治理合力、创新条块整合机制规范主体治理行动等党建引领增强基层治理效能的实现机制,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为克服基层治理困境、激活基层治理活力、增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提供借鉴参考。

    2025年04期 No.244 8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3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党内法规规范“网红”党员作用发挥的价值功能与实践路径

    王东;

    “网红”党员作为新时代党建工作依托互联网创新发展的鲜活载体,其有效规范与作用发挥需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对其认定需综合考量粉丝规模与互动质量、内容传播与价值导向、实践转化与社会效能等多维标准。其表现特征包括网感化表达与政治底色的融合、线上号召力与线下行动力的贯通、形象亲民性与行为示范性的统一。其“红”的根源在于对政治信仰的具象化表达、传播方式的时代性适配、社会需求的精准性回应。“网红”党员在影响力辐射范围、实践场景维度、角色呈现形态等方面与普通党员存在显著差异,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根本属性、核心义务、纪律要求与普通党员完全一致,均需严格遵循党章党规的约束。党内法规是规范“网红”党员作用发挥的关键制度性因素,包括为“网红”党员发挥政治引领功能提供制度保障,为其网络言行划定清晰边界并有效激发其正向社会效能。然而,当前相关党内法规存在不完善之处,包括身份界定模糊、行为规范缺位、监管体系存在短板等。在实践路径方面,应明确行为边界,制定专门化的网络言行基本制度,建立账号运营备案机制并编制具有针对性的负面行为清单以提供明确指引;完善监管体系,构建动态监督机制,制定风险监测预警制度并明确编制监督主体的责任清单以压实监管职责;规范惩处流程,建立分级处置制度,完善纠错整改机制并编制标准化的处置操作手册以确保违规行为得到及时、公正、精准的处理。

    2025年04期 No.244 9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公共治理

  • 从设施驱动到诉求驱动: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范式变迁及其超越

    李文钊;

    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早期主要聚焦于城市基础设施,并通过网格化管理来实现,形成了设施驱动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范式。进入数字时代以来,上海等地开始探索基于数字技术的“一网统管”,助推设施驱动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范式向数字设施驱动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范式转型。从2019年开始,北京探索开展“接诉即办”改革,对市民诉求进行快速回应、高效办理、及时反馈和主动治理,由此形成诉求驱动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范式。诉求驱动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精准回应(精准派单、精准办理、精准考评)、精准预防(精准计算、精准行动、精准改革)、精准服务(精准匹配、精准供给)、精准协同(精准商量、精准共治)和精准韧性(精准处理、精准应对、精准规划),以上路径有利于切实提升超大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水平。未来,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应该基于数字化平台对设施驱动和诉求驱动进行整合,探索设施、诉求与数字化深度整合的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新范式,实现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软(诉求)和硬(设施)平衡,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治理目标。

    2025年04期 No.244 113-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倾向论视角下现代社会风险的发生机理及其治理

    王刚;张一;

    维护国家安全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效透视社会风险发生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机理。探究现代社会风险的发生机理也是国内外学界一直试图揭示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目前的因果机制探究更多的是秉承可还原论的逻辑思路,这种分析思路往往是在风险发生的因果要素中不断增加元素,使得风险发生的溯因或者因果机制追溯出现机械式的累加增长,而不能全面地解释其因果发生的内在机理。当代逻辑学的倾向论视角坚持不可还原论,即因果关系不能被分解,表达了一种不确定的因果。其对因果关系的特性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倾向可以作为一种属性,只存在而不显现;因果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存在概率论的特性;要从整体和情景上去分析因果,而不是分解和形而上学地确定因果;因果表现为一种动态进程。这一新的视角为解释现代社会风险的发生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重塑对现代社会风险发生机理的认知:现代社会风险的发生已经上升为一种社会属性;其发生具有倾向性而非必然性;其因果具有情景性而非形而上性;因果具有动态演化性,需要增加时间维度的考量。对现代社会风险发生机理的这一新透视为治理现代社会风险指明了新的方向和路径:建立常态与非常态相互嵌套的风险治理体系;构建基于动态演变的风险监管体系;采用扎根情景的风险治理手段。

    2025年04期 No.244 12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思想文化建设与传播

  • 智能算法下网络价值引导的内在机理与实现机制

    余杰;骆郁廷;

    作为重塑网络传播的关键力量,智能算法变革了网络传播模式与内容生成机制,改写了网络价值引导的底层逻辑与机理机制,令智能算法下的网络价值引导呈现出从“人工判断”到“智能诊断”的引导理念智慧化、从“单向灌输”到“多向互动”的引导过程交互化以及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引导效能精准化的特征。智能算法下的网络价值引导是智能算法场域下网络价值引导的新形态,是人工智能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对智能算法下网络价值引导机理的剖析,是智能算法下网络价值引导工作由经验化走向科学化、理论化与系统化的关键。以“数据”为基、以“模型”为魂、以“引导”为要是智能算法下网络价值引导的内在机理,其在算法数据挖掘中奠定网络价值引导的价值基石,在算法模型优化中实现网络价值引导的价值嵌入,在算法权重调适中凸显网络价值引导的价值导向。当前,在智能算法下开展网络价值引导,需要构建“义利相济”的利益整合机制、“多元共治”的主体协同机制、“攻守兼备”的内外联动机制与“德法并重”的长效保障机制,实现智能算法下网络价值引导工作的稳定化、常态化与长效化。进而,在对智能算法下网络价值引导机理机制的探索中,不断深化对智能算法下网络价值引导的规律性认识,夯实智能算法下网络价值引导研究的理论根基,持续推动智能算法下网络价值引导工作由经验走向科学、由分散走向系统、由即时走向长效。

    2025年04期 No.244 13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2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次生政治舆论的发展结果及治理策略

    张爱军;杨丹妮;

    次生政治舆论是政治舆论衍生形成的新舆论,关乎网络生态稳定、政府公信力维护及公民权利的保障。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次生政治舆论的生成带来新变化。基于主客体关系理论,分析次生政治舆论的主客体结构、生成机制、发展结果,进而探讨其治理策略,对净化网络政治生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具有重要价值。次生政治舆论主客体结构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呈现出主体虚化、客体重构等样态。主体虚化体现在人-机交互虚化人本主位的次生政治舆论生成,客体重构表现为微观图景重构与宏观秩序重构。主客体关系包含智能技术驱动下的协同与博弈。主客体结构及其关系的形成原因包含技术模型拓展次生政治舆论主客体范围、资方平台捆绑次生政治舆论主客体的利益、公共权力形塑次生政治舆论主客体权力结构。主客体结构下次生政治舆论出现可控、操控、失控三种发展结果。可控是指主流媒体跟踪引导正面舆论并产生正面次生政治舆论,或对负面次生政治舆论积极引导并产生正面结果;操控是指平台资本借助算法模型定向干预次生政治舆论的呈现;失控是指某些权力滥用引发次生政治舆论风险外溢,造成群体情感极化的现象。为了发挥次生政治舆论的正面作用,规避负面影响,需要适应人-机协同的多主体模式以提升公众的思辨能力、加强主流媒体建构舆论客体以破除平台外化的陷阱、平衡主客体的权力结构以建立公平正义的舆论秩序。如此,方能防止次生政治舆论失序诱发社会风险,构建理性有序、多元包容的舆论环境。

    2025年04期 No.244 14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