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历史逻辑、价值追求和实践原则

    卓高生;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内在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引领中华民族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发展,折射出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战略与使命担当,体现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持续探索与历史成就。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文明底蕴的现代化,其内蕴的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结合,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价值根基,赋予文化强国建设以葆有中华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秉持发展创造文明的守正创新精神、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塑造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大国形象、构建和合共生的国际文明秩序等价值追求。新征程上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坚定文化自信,铸牢强国建设的文化根基;增强文化创新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增强文化引领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文化影响力,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凸显文化力量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支撑作用,正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实践彰显其重要意义。

    2025年05期 No.245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4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政治学研究

  • 数智回应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机理与优化路径——基于信任发展视角的分析

    姜晓萍;云展;

    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政府回应民意的方式逐步向数智化转型,政府数智回应的效能直接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水平。数智回应不仅能从整体上提升政府信任,更在微观层面促进了政府信任从基础层面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从信任发展的视角,可以将政府信任划分为基础型信任、计算型信任、了解型信任和认同型信任等四种类型,不同的政府信任类型呈现出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同、从制度依赖到价值内化的递进特征。基于数智回应的核心环节、运行机制、运转动力,可以将数智回应的关键流程划分为输入环节、输出环节、传导环节和协同环节。输入环节的程序规范、输出环节的回应高效、传导环节的过程透明和协同环节的参与广泛对政府信任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程序规范依托制度保障生成基础型信任,回应高效通过理性计算形成计算型信任,过程透明促进认知对称建构了解型信任,参与广泛激发价值共鸣建立认同型信任。要彻底释放数智回应的多层政府信任效应,不能仅追求技术迭代或形式创新,更应注重信任层级构建的渐进性和复杂性。因此,要从加强规范建设、提升回应能力、加大公开力度、鼓励多方参与等方面提升政府数智回应的有效性,以不断增强政府信任,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2025年05期 No.245 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路径之争及其超越

    宋国新;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是实现技术革命与技术向善发展的重要保障。与前三次科技革命不同,人工智能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具颠覆性、变革性的技术,其所引领的技术革命与重大发展机遇以及衍生的大量全球性风险与负面影响前所未有,使得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需求大增。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风险防控视为相互对立而非辩证统一的关系,导致二者在治理过程中出现了发展与控制两种路径之争,使本就稀缺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资源变得更加碎片化、分散化、无序化和赤字化。超越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发展与控制路径之争或将成为破解技术革命与技术向善发展的重要路径,而全球治理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分配则是治理成功的关键。为此,世界各国各方应携手构建平等、包容、开放、动态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以实现治理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分配。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要推动全球治理资源向技术革命重点领域倾斜,为人工智能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从根本上抑制技术风险的形成;另一方面要加快全球治理资源向技术风险防控重点议题倾斜,实现技术向善发展,以便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文明发展。

    2025年05期 No.245 2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政党、国家和社会:理解中国政治安全的一个结构性解释框架

    陈果;温军;

    自西方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被用于研究中国政治实践以来,不论是国家中心主义解释路径,还是社会中心主义解释路径,抑或基于“国家—社会”双重视角的解释路径,都难以有效分析和理解中国政治安全实践。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国家建构、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极大地重构了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呈现出超越西方“国家与社会”范式的国家发展、社会构型与实践路径。在中国政治安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发挥着关键作用,既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核心,也是中国社会得以动员的组织核心,必须将中国共产党这一关键要素纳入中国政治安全研究。中国政治安全实践表明,政党、国家和社会构成政治系统的三大内核,三者作为政治系统的结构性构成要素必须有机互动、协调运转。党的执政根基稳固确保了政治系统的“代表性”基础,国家权力有效运行实现了政治系统的“秩序性”要求,公民权利切实保障彰显了政治系统的“人民性”要求,最终以稳固的“三角”结构关系维系着政治系统的稳定性、有序性,使其能够有效应对内外部所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由此,政党、国家和社会构成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安全的一个结构性解释框架,通过原创性、标识性概念的提出以及研究范式重构,为构建中国国家安全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新思路。

    2025年05期 No.245 4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人民建议征集制度的时代内涵、治理效能及体系构建

    王海侠;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群众工作,注重对人民建议的征集与反馈。人民建议征集制度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核心政治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实践载体。中共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为该制度深入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统筹协调与组织保障,人民建议征集制度步入从地方分散实践向国家系统建构转型的关键阶段。在此进程中,厘清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建设的基本体系、找准薄弱环节并明确发力方向,成为推动制度完善的当务之急。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在推动参与式治理、辅助政策制定、化解社会矛盾、完善治理格局等方面释放显著治理效能。当前,需要从基本原则、组织架构、渠道建设与闭环管理四个维度明确人民建议征集制度的建设框架,同时通过法治协同、优化评估、增强数字赋能等举措补齐制度短板,进一步提升人民建议征集制度治理效能。展望未来,人民建议征集制度的深化推进不仅能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精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更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地生根提供常态化实践路径,为中国治理现代化筑牢制度支撑、注入民主动能。

    2025年05期 No.245 5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政党治理

  • 基层智能治理场景中党的数字领导力的建构逻辑与优化路径

    谢琦;张胜玉;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层智能治理成为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立足基层智能治理场景推动党的数字领导力建设成为当前学术界、实务界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目前,各地相关部门在推动基层智能治理实践时越来越重视党的数字领导力建设。与实务界的先行探索相比,学术界对于基层智能治理场景中党的数字领导力这一命题的研究相对滞后。如何系统地阐释和剖析基层智能治理场景中党的数字领导力的建构逻辑、现实问题,据此提出可行性的优化路径,是一项亟待开展的研究课题。“结构—过程—功能”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可以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具有可行性、系统性的研究框架。基层智能治理场景中党的数字领导力的建构逻辑,从结构层面来看,表现为构建“一核多元”的基层智能治理共同体;从过程层面来看,表现为通过党建赋善与赋能推动多元协同治理;从功能层面来看,表现为以党的全面领导实现高效能治理。辩证地看,虽然党的数字领导力在基层智能治理场景中的运行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现实困境。从结构层面上看,存在一定程度的“悬浮化”运作;从过程层面上看,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均衡协同;从功能层面上看,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不匹配。针对上述问题,探索结构上的嵌入整合式治理、推动过程上的均衡协同式治理、完善功能上的供需匹配式治理,是基层智能治理场景中进一步提升党的数字领导力的优化路径。

    2025年05期 No.245 6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公共治理·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 公益诉讼助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内在逻辑与推进方向

    杨雅妮;

    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公益诉讼是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法治工具。作为公益司法保护的中国方案,公益诉讼既能够救济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中的公益损害,又能够提升治理主体参与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制度本身的预防性功能有效防范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中的公益损害重大风险,与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在内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近年来,公益诉讼虽然已在城市公共利益维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城市公益损害的救济不全面、社会组织的诉讼意愿不强、预防性公益诉讼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公益诉讼助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效能,应以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为目标,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推进:一是紧密围绕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一个优化”“六个建设”,规范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扩大城市公益损害司法救济的范围,助力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二是完善起诉激励机制,明确规定社会组织提起公益诉讼“不需要”交纳案件受理费,并通过构建合理的调查取证费用、律师费用分担机制以及贯彻落实支持起诉原则等方式,提升社会组织通过公益诉讼参与城市治理的意愿;三是构建和完善预防性公益诉讼制度,明确预防性公益诉讼的案件范围,完善预防性民事公益诉讼的诉讼请求,统一重大风险司法认定的主体和标准,有效防范城市面临的公益损害重大风险。

    2025年05期 No.245 8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组织变革与法治回应

    张震;高瑞;

    面对日趋复杂的城市治理环境,智慧高效成为推动城市治理效能提升的新理念,智慧技术赋能引发了城市治理的组织变革。在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中,各地纷纷建立起城市治理平台。在敏捷治理理念指引下,城市治理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城市治理平台统筹协调,实现了政府部门间的高效协同配合,形成了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新型组织关系。而这种新型组织关系与职权法定原则下各个部门职能分立的现状不够兼容。而且,法律仅对行政机关横向关系进行了原则性规定。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组织变革,还需从法律制度安排上做出深层次的回应。因此,要深入剖析智慧城市建设困境的成因,找到适配的解决方案,需要回到“智慧赋能—组织变革—法治回应”的三元逻辑结构。当前,城市治理平台的运行受到条块分割格局下部门协作困境、权责模糊导致的避责行为以及政府部门间的数字壁垒等掣肘因素的影响。面对新兴的智慧城市建设和传统的制度安排之间的张力,亟需以法治的方式回应组织变革的需要。首先,在组织法上,基于《地方组织法》规定的统筹协调的权力和足够的政治权威,应明确地方政府作为城市治理平台建设和运营的主体;其次,在行为法上,应将部门间的协助义务列为法定义务,并由地方创制性立法明确城市治理中政府部门的协助义务作为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的法定依据;最后,在数据法上,通过建构合理的数据权属结构,明确数源部门、城市治理平台和数据管理部门之间的权责,并明确城市治理场景中政务数据共享的范围。

    2025年05期 No.245 9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事件驱动:超大城市基层平台化治理的运行机制与生成逻辑——基于重庆市“141”基层智治体系的研究

    张福磊;

    超大城市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支点,其基层治理面临治理对象激增、社会诉求异质多变、风险因子复杂交织的严峻挑战。传统科层制模式在响应时效、协同效率与系统韧性上的效能瓶颈日益凸显,难以应对超大城市高度动态与不确定的治理需求,以数字平台为载体重塑基层治理体系,已成为理论与实践的前沿焦点。然而,现有研究多局限于超大城市治理技术赋能或平台嵌入视角,对平台化治理运行的机制和过程解构不足,未能充分揭示超大城市治理范式转型的深层逻辑。超大城市基层平台化治理运作的关键在于事件这一核心驱动单元。事件作为基层社会现象、服务请求、管理任务或风险信号的标准化、数字化表征,将模糊、异质的事务解构为可识别、可流转、可优化的结构化信息单元,成为连接物理社会与数字空间的重要纽带。聚焦重庆市“141”基层智治体系,系统阐释事件驱动的超大城市平台化治理运行机制与生成逻辑。重庆市“141”基层智能体系通过“识别上报—分类流转—处置协调—监督反馈—评估优化”的闭环机制,高效吸纳并规范化处理基层事件,推动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从压力传导迈向数据驱动,其治理逻辑展现出生成性特征:其一,技术规则与基层行动者的实践智慧在事件处置中动态互构,形成自反性治理再生产,重塑协同网络;其二,通过事件数据的深度学习,平台催生预见性干预与动态资源调配能力,驱动治理认知从个体经验向系统智慧升维。这种事件驱动与互动学习耦合的生成性逻辑突破科层制线性治理的刚性约束,赋予治理体系的动态适配与演化韧性。以事件为动态线索勾勒的理论观点,试图超越技术理性和静态结构分析,基于“社会—技术”系统与复杂适应系统视角,融合工具主义与制度主义,揭示技术架构与社会实践的共衍关系,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动态演化的理论支撑。

    2025年05期 No.245 11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0K]
    [下载次数:3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思想文化建设与传播

  • 中国精神的符号化表达与弘扬路向

    史宏波;李晶晶;

    符号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精神交往的重要表达工具,被广泛用来传递和表达特定的历史背景、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象征意义。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奋斗历程中积淀的深层精神基因,符号是这种精神基因的外显形态与传播中介,运用符号弘扬中国精神具有深刻的必然性、自洽性和必要性。从历史维度来看,符号是中国精神表意实践的重要方式;从理论维度来看,符号是中国精神特质凸显的生动形式;从现实维度来看,符号是构筑中国精神不可或缺的中介。中华民族在跨越千年的精神交往实践中,把中国精神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品格,藉由符号及符号组合的形式来加以承载、表达和传递,形成了以“符号编码”展现中国精神核心内涵、以“符号刺激”激活中国精神联想记忆、以“符号操演”催生中国精神行动自觉的宝贵经验。展望未来,运用符号弘扬中国精神,要深耕中华文化沃土、回溯伟大奋斗历程、立足时代发展需求,进一步开掘和创新中国精神符号,增强中国精神弘扬的活力;要规范中国精神符号的表达与应用,规避“宽泛化”“泛娱乐化”“标签化”倾向,校准中国精神弘扬的取向;还要深入推进中国精神符号的转化与传播,通过解码精神基因、整合多元渠道、融合前沿技术,构筑中国精神弘扬的高地。

    2025年05期 No.245 129-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发挥精神引领作用的价值形态、内在机理与提升路径

    艾楚君;

    功勋荣誉表彰是国家意志之体现、治国理政之大计、礼赞英雄之良策、凝聚力量之方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通过对英雄模范的勋章颁授和荣誉加冕,将其先进事迹及其体现的精神品格融入社会精神秩序构建之中,有效激发人们的心理认同、集体记忆、情感共振与价值内化,使勋章获得者的精神特质成为全社会成员精神世界的价值坐标,彰显出强大的精神引领力量。新时代以来,我国构建起了规范、统一、权威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发挥精神引领作用的价值形态,表现为勋章类别构建起价值图谱为公众明确了精神追求的坐标系、英雄模范的人物镜像以精神特质绘就家国情怀叙事链、时空编码借助记忆唤醒有效解码民族精神基因库、情景叙事依托情感共鸣塑造价值认同新范式。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发挥精神引领作用的内在机理,在于其通过规范设计锚定精神导向,形成内在稳定的价值驱动;通过意识形态的叙事转化,以日常生活浸润价值理念;通过象征性话语符号、典型性话语范式、互动性话语实践,构建起国家认同的话语体系。为进一步提升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精神引领作用的效能,需要立体塑造勋章获得者的精神形象,系统提炼勋章获得者的精神品格,以叙事创新强化精神引领作用的价值共鸣,通过系统协同提供精神引领作用的长效保障。

    2025年05期 No.245 14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